2025年,中国消费品行业已进入“存量竞争与增量创新双轨并行”的深度调整期。政策端推动“数字三品”战略(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),技术端面临AI大模型与柔性供应链的革命性冲击,消费端则因Z世代健康需求爆发催生定制化、透明化新赛道。消费品尤其是保健食品行业,也在面临新的挑战。
本文我们将以BTIM框架理论的视角,审视保健食品行业的某企业,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业务与技术融合管理的多个维度进行的探索和实践,来印证BTIM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。
01.
数字化转型的三个环节断裂
数字化转型是因应企业当前的发展要求,单技术投入本身和企业的经营压力本身,并未形成有效的承接作用。
·政策规高压:工信部《数字三品标杆案例》要求全链路数据可追溯,企业在全链路可追溯的投入和落地,仍在原料采购至质检数据,批次追溯等方面持续改善,但收效不明显;
·数字化的成效无法直接衡量。IT支出占营收不低,超行业均值20%,但60%成本无法关联业务场景,业务部门质疑“IT黑洞”吞噬利润;
·消费信任危机。保健品行业安全性质疑持续发酵,传统的数字营销的投入无法变成消费者可感知的信任资产。
“要么用技术语言重构健康价值,要么被时代淘汰”,这一共识推动企业于2023年底启动新一轮的数字化战略规,结合了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理论框架,需要寻求新的战略支点,即开启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的转型突围。
02.
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四层映射的落地实践
企业在数字化规划的过程中,如何参照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框架找到破局点,我们通过四层映射重构技术投资逻辑,来分析下企业做了哪些尝试和实践:
01
技术成本池透明化:从“混沌支出”到“战略调配”
第一步就是要聚焦资源都投入到哪里,目前的使用和利用如何,已经如何来调配。
·僵尸系统清理:识别冗余IT资源,关停并转多套功能重叠的营销、供应链、大数据软件,年节省了几百万元。
·动态云资源调度:基于算法和AI需求预测模型,自动伸缩节点算力,云利用率从45%提升至89%,年降本几百万元。
·成本再分配机制:将节省的IT支出投入企业运营和数字营销中,支撑了企业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大幅提升。
02
资源层业务标签化:让技术“说业务语言”
用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,以合理匹配的原则,将资源的投入业务增长的主线,对资源进行归类并有效进行配置。
语义化标签体系:
·区块链溯源节点 → 防伪追溯的一物一码的功能落地,“巴西针叶樱桃原料真实性核验”;
·AI算力金额 → CUP、内存、算力的描述,变为:“制作并传播新媒体素材的生成数量是多少”;
·柔性产线模块 → 仓网设计、订单满足,变为:“C2M最小经济批量是多少”。
标签化推动业务部门与IT部门联合设计资源配置,把每个业务的价值用自然语言标识出来。
03
解决方案层价值单元定义:技术驱动指标跃迁
我们投入的IT资源,带来的业务价值是如何在业务端体现的,业务价值是什么?
·一物一码追溯系统:绑定“客诉响应速度”指标,消费者扫码可见原料信息报告,客诉处理时效从24小时缩至2小时,NPS口碑分明显提升。
·私域会员中台:整合数据构建多维用户标签,向高净值人群推送定制组合,复购率持续提升;
·动态库存算法:算法模型将库存周转天数持续下降,释放更多的运营资金。
04
消费者视图ROI量化:用业务指标证明技术成败
最终的呈现,业务效果的呈现,是验证数字化投入的最好方法。
·经营分析/管理驾驶舱:从全局层面,检视主要经营/运营指标的达成和现状;
·供应链中心看板:展示智能调度,订单满足、降低缺货率方面的成绩,每投入1元IT成本减少的库存成本效果。
·营销事业部看板:AI推荐算法,推动定制组合客单价提升,退货率明显下降。
03.
双轮驱动模型的核心突破
成本模型:优化“Old Money”释放创新资金
参考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委员会,制造业成本基线(云资源利用率≥85%),建立动态基线管理机制。IT技术部门从“成本中心”升级为“数字化产品事业部”,主导投入的方向,并关联业务的直接价值产出,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。
创新模型:激活“New Money”重构业务逻辑
·柔性定制革命:以消费者的健康检测报告为例,通过算法和模型,并用数字孪生技术,支持产线自动调配成分,可以定制更加个性化的新产品,并将上市周期也明显缩短。
·信任经济构建:透明化的工厂建设,可追溯的产品质量,也获得了消费者的更多信任,和产业链的更多协同资源。
04.
行业启示: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落地的三大铁律
我们看到,在保健食品企业的实践中,数字化规划的重点,仍然有着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的很多共同的理论契合点:
·技术语言必须业务化:资源标签需直击痛点,降低跨部门沟通成本。
·信任需可视化验证:通过溯源、虚拟工厂云参观,将“安全”转化为可感知数据,消费者的参与度和购买转化大幅提升。
·柔性能力决定增量空间:定制化需求增速,需以更加灵活生产能力,迭代新品的能力来满足,持续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。
案例本质
保健食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具体的实践,是应用了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理论框架,进行的具体实践,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巨大的业务变化。这个过程,本质是用技术语言翻译健康价值,用业务指标定义技术成败。让技术投资成为消费者指尖可触的信任,业务增长可量化的引擎,这就是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的核心价值体现。
(作者系厨邦CIO丛总)